什么是cpu的外頻
什么是cpu的外頻
中央處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的縮寫,即CPU,CPU是電腦中的核心配件,只有火柴盒那么大,幾十張紙那么厚,但它卻是一臺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于什么是cpu的外頻的內容,歡迎閱讀!
什么是cpu的外頻:
我們知道,電腦有許多配件,配件不同,速度也就不同。在286、386和早期的486電腦里,CPU的速度不是太高,和內存保持一樣的速度。后來隨著CPU速度的飛速提升,內存由于電氣結構關系,無法象CPU那樣提升很高的速度(就算現在內存達到400、533,但跟CPU的幾個G的速度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于是造成了內存和CPU之間出現了速度差異,這時就提出一個CPU的主頻、倍頻和外頻的概念,外頻顧名思義就是CPU外部的頻率,也就是內存的頻率,CPU以這個頻率來與內存聯系。CPU的主頻就是CPU內部的實際運算速度,主頻肯定是比外頻高的,高一定的倍數,這個數就是倍頻。舉個例子,你從電腦垃圾堆里揀到一個被拋棄的INTEL 486 CPU,上面印著486 DX/2 66。這個486的CPU的主頻是66MHZ,DX/2代表是2倍頻的,于是算出CPU的外頻是33MZ,也就是內存的工作頻率,這同時也是前端總線FSB的頻率。因為CPU是通過前端總線來與內存發(fā)生聯系的,所以內存的工作頻率(或者說外頻也行)就是前端總線的頻率。剛才這個垃圾堆里的486 CPU,前端總線的頻率就是33MZ。這樣的前端總線結構一直延續(xù)到486之后的奔騰(俗話說的586)、奔騰2、奔騰3,例如一顆奔3 933MHZ的CPU,外頻133,也就是說它的前端總線是133MHZ,內存工作頻率也是133。
到了奔騰4年代,內存和CPU的工作模式發(fā)生了改變,前端總線的概念也變得有些復雜。奔騰4 CPU采用了Quad Pumped(4倍并發(fā))技術,該技術可以使系統總線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傳送4次數據,也就是傳輸效率是原來的4倍,相當于用了4條原來的前端總線來和內存發(fā)生聯系。在外頻仍然是133MHZ的時候,前端總線的速度增加4倍變成了133X4=533MHZ,當外頻升到200MHZ,前端總線變成800MHZ,所以你會看到533前端總線的P4和800前端總線的P4,就是這樣來的。他們的實際外頻只有133和200,但由于人們保留了以前老的概念——前端總線就是外頻,所以習慣了這樣的叫法:533外頻的P4和800外頻的P4。其實還是叫533前端總線或533 FSB的P4比較合適。
那內存的情況怎么樣呢?外頻不完全等于前端總線了,那外頻還等于內存的頻率嗎?內存發(fā)展到了DDR,跟原來相比,一個時鐘周期內可以傳送比原來多一倍的數據,DDR就是DOUBLE DATA RATE的縮寫,意思就是雙倍的數據傳輸速率。在133MHZ的外頻下,DDR的傳輸速度是266,外頻提高到200MHZ的時候,DDR的傳輸速度是400,DDR266的內存和DDR400的內存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一下現在外頻、內存頻率、CPU的前端總線的的關系。在以前P3的時候,133的外頻,內存的頻率就是133,CPU的前端總線也是133,三者是一回事?,F在P4的CPU,在133的外頻下,前端總線達到了533MHZ,內存頻率是266(DDR266)。問題出現了,前端總線是CPU與內存發(fā)生聯系的橋梁,P4這時候的前端總線達到533之高,而內存只有266的速度,內存比CPU的前端總線慢了一半,理論上CPU有一半時間要等內存?zhèn)鲾祿^來才能處理數據,等于內存拖了CPU的后腿。這樣的情況的確存在的,845和848的主板就是這樣。于是提出一個雙通道內存的概念,兩條內存使用兩條通道一起工作,一起提供數據,等于速度又增加一倍,兩條DDR266就有266X2=533的速度,剛好是P4 CPU的前端總線速度,沒有拖后腿的問題。外頻提升到200的時候,CPU前端總線變?yōu)?00,兩條DDR400內存組成雙通道,內存?zhèn)鬏斔俣纫彩?00了。所以要P4發(fā)揮好,一定要用雙通道內存,865以上的主板都提供這個功能。但845和848主板就沒有內存雙通道功能了。
剛才說的是INTEL P4的FSB概念,它的對手AMD的CPU有所不同。
舊的462針腳的AMD CPU,采用ev6前端總線,相當于外頻的兩倍,也就是133外頻時,AMD 462腳的CPU的FSB是266,使用DDR266內存和他搭配就剛剛好,如果用兩條DDR266做成雙通道,雖然內存有533的傳輸速度,但對于266的FSB,作用不大,所以雙通道內存對CPU的幫助不明顯。
新的AMD 754/939 64位CPU,內部就集成了內存管理器(以前內存管理器在主板心片里),所以AMD 64位CPU的前端總線FSB頻率與CPU實際頻率一致。
相關閱讀推薦:
外頻是CPU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兆赫茲)。在早期的電腦中,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等于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tài)。對于目前的計算機系統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系統中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來實現,這個倍數可以是大于1的,也可以是小于1的。
CPU的外頻,通常為系統總線的工作頻率(系統時鐘頻率),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tài)。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芯片間總線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蕩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鐘震蕩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總線的頻率。
之所以前端總線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總線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總線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前端總線頻率需要高于外頻,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總線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后前端總線和外頻的區(qū)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看了什么是cpu的外頻文章內容的人還看:
2.什么是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