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最新的|A区色逼逼不卡91AV一区二区|免费涩涩夜夜骑一区|亚洲中日韩成人在钱|男女视频在线观看无人一区二区|欧美精品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国产青青草原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在线|久久免费观看伊人网|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导航|日韩字幕一区二区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生物 > 高一生物核酸知識點總結

高一生物核酸知識點總結

時間: 舒雯911 分享

高一生物核酸知識點總結

  核酸是由許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之一,廣泛存在于所有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內、生物體內核酸常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核蛋白。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高一生物核酸知識點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一生物核酸知識點一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高一生物核酸知識點二

  1、核酸的簡介

  由許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之一。最早由米歇爾于1868年在膿細胞中發(fā)現(xiàn)和分離出來。核酸廣泛存在于所有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內、生物體內核酸常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學組成、核苷酸排列順序等不同。根據(jù)化學組成不同,核酸可分為核糖核酸,簡稱RNA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DNA是儲存、復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基礎,RNA在蛋白質牲合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轉移核糖核酸,簡稱tRNA,起著攜帶和轉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簡稱mRNA,是合成蛋白質的模板;核糖體的核糖核酸,簡稱rRNA,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核酸不僅是基本的遺傳物質,而且在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上也占重要位置,因而在生長、遺傳、變異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現(xiàn)象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核酸在實踐應用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近2000種遺傳性疾病都和DNA結構有關。如人類鐮刀形紅血細胞貧血癥是由于患者的血紅蛋白分子中一個氨基酸的遺傳密碼發(fā)生了改變,白化病毒者則是DNA分子上缺乏產(chǎn)生促黑色素生成的酷氨酸酶的基因所致。腫瘤的發(fā)生、病毒的感染、射線對機體的作用等都與核酸有關。70年代以來興起的遺傳工程,使人們可用人工方法改組DNA,從而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型的生物品種。如應用遺傳工程方法已能使大腸桿菌產(chǎn)生胰島素、干擾素等珍貴的生化藥物

  2、核酸的研究歷史

  核酸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1869年,F(xiàn).Miescher從膿細胞中提取到一種富含磷元素的酸性 化合物,因存在于細胞核中而將它命名為"核質"(nuclein)。核酸 (nucleic acids),但這一名詞于Miescher的發(fā)現(xiàn)20年后才被正式啟 用,當時已能提取不含蛋白質的核酸制品。早期的研究僅將核酸看成 是細胞中的一般化學成分,沒有人注意到它在生物體內有什么功能 這樣的重要問題。

  核酸為什么是遺傳物質?

  1944年,Avery等為了尋找導致細菌轉化的原因,他們發(fā)現(xiàn)從S 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與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轉化 為S型菌,且轉化率與DNA純度呈正相關,若將DNA預先用DNA酶降 解,轉化就不發(fā)生。結論是:S型菌的DNA將其遺傳特性傳給了R型 菌,DNA就是遺傳物質。從此核酸是遺傳物質的重要地位才被確立, 人們把對遺傳物質的注意力從蛋白質移到了核酸上。

  雙螺旋的發(fā)現(xiàn)

  核酸研究中劃時代的工作是Watson和Crick于1953年創(chuàng)立的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模型的提出建立在對DNA下列三方面認識的基礎上:

  1.核酸化學研究中所獲得的DNA化學組成及結構單元的知識,特 別是Chargaff于1950-1953年發(fā)現(xiàn)的DNA化學組成的新事實;DNA中四 種堿基的比例關系為A/T=G/C=1;

  2.X線衍射技術對DNA結晶的研究 中所獲得的一些原子結構的最新參數(shù);

  3.遺傳學研究所積累的有關 遺傳信息的生物學屬性的知識。綜合這三方面的知識所創(chuàng)立的DNA雙 螺旋結構模型,不僅闡明了DNA分子的結構特征,而且提出了DNA作 為執(zhí)行生物遺傳功能的分子,從親代到子代的DNA復制 (replication)過程中,遺傳信息的傳遞方式及高度保真性。其正確 性于1958年被Meselson和Stahl的著名實驗所證實。DNA雙螺旋結構 模型的確立為遺傳學進入分子水平奠定了基礎,是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 的里程碑。從此核酸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對核酸研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沃森

  Watson, James Dewey

  美國生物學家

  克里克

  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

  3、核酸的分子結構

  一、 核酸的一級結構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組成DNA的脫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是dAMP、dGMP、dCMP和dTMP,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是AMP、GMP、CMP和UMP。核酸中的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鍵構成無分支結構的線性分子。核酸鏈具有方向性,有兩個末端分別是5’末端與3’末端。5’末端含磷酸基團,3’末端含羥基。核酸鏈內的前一個核苷酸的3’羥基和下一個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鍵,故核酸中的核苷酸被稱為核苷酸殘基。。通常將小于50個核苷酸殘基組成的核酸稱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大于50個核苷酸殘基稱為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

  二、 DNA的空間結構

  (一)DNA的二級結構

  DNA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double helix structure)。20世紀50年代初Chargaff等人分析多種生物DNA的堿基組成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則。

  DNA雙螺旋模型的提出不僅揭示了遺傳信息穩(wěn)定傳遞中DNA半保留復制的機制,而且是分子生物學發(fā)展的里程碑。

  DNA雙螺旋結構特點如下:①兩條DNA互補鏈反向平行。②由脫氧核糖和磷酸間隔相連而成的親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側,而疏水的堿基對則在螺旋分子內部,堿基平面與螺旋軸垂直,螺旋旋轉一周正好為10個堿基對,螺距為3.4nm,這樣相鄰堿基平面間隔為0.34nm并有一個36◦的夾角。③DNA雙螺旋的表面存在一個大溝(major groove)和一個小溝(minor groove),蛋白質分子通過這兩個溝與堿基相識別。④兩條DNA鏈依靠彼此堿基之間形成的氫鍵而結合在一起。根據(jù)堿基結構特征,只能形成嘌呤與嘧啶配對,即A與T相配對,形成2個氫鍵;G與C相配對,形成3個氫鍵。因此G與C之間的連接較為穩(wěn)定。⑤DNA雙螺旋結構比較穩(wěn)定。維持這種穩(wěn)定性主要靠堿基對之間的氫鍵以及堿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生理條件下,DNA雙螺旋大多以B型形式存在。右手雙螺旋DNA除B型外還有A型、C型、D型、E型。此外還發(fā)現(xiàn)左手雙螺旋Z型DNA。Z型DNA是1979年Rich等在研究人工合成的CGCGCG的晶體結構時發(fā)現(xiàn)的。Z-DNA的特點是兩條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互補鏈組成的螺旋呈鋸齒形,其表面只有一條深溝,每旋轉一周是12個堿基對。研究表明在生物體內的DNA分子中確實存在Z-DNA區(qū)域,其功能可能與基因表達的調控有關。DNA二級結構還存在三股螺旋DNA,三股螺旋DNA中通常是一條同型寡核苷酸與寡嘧啶核苷酸-寡嘌呤核苷酸雙螺旋的大溝結合,三股螺旋中的第三股可以來自分子間,也可以來自分子內。三股螺旋DNA存在于基因調控區(qū)和其他重要區(qū)域,因此具有重要生理意義。

  (二) DNA三級結構——超螺旋結構

  DNA三級結構是指DNA鏈進一步扭曲盤旋形成超螺旋結構。生物體內有些DNA是以雙鏈環(huán)狀DNA形式存在,如有些病毒DNA,某些噬菌體DNA,細菌染色體與細菌中質粒DNA,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DNA、葉綠體DNA都是環(huán)狀的。環(huán)狀DNA分子可以是共價閉合環(huán),即環(huán)上沒有缺口,也可以是缺口環(huán),環(huán)上有一個或多個缺口。在DNA雙螺旋結構基礎上,共價閉合環(huán)DNA(covalently close circular DNA)可以進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形(super helical form)。根據(jù)螺旋的方向可分為正超螺旋和負超螺旋。正超螺旋使雙螺旋結構更緊密,雙螺旋圈數(shù)增加,而負超螺旋可以減少雙螺旋的圈數(shù)。幾乎所有天然DNA中都存在負超螺旋結構。

  (三) DNA的四級結構——DNA與蛋白質形成復合物

  在真核生物中其基因組DNA要比原核生物大得多,如原核生物大腸桿菌的DNA約為4.7×103kb,而人的基因組DNA約為3×106 kb,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組DNA通常與蛋白質結合,經(jīng)過多層次反復折疊,壓縮近10 000倍后,以染色體形式存在于平均直徑為5μm的細胞核中。線性雙螺旋DNA折疊的第一層次是形成核小體(nucleosome)。猶如一串念珠, 核小體由直徑為11nm×5.5nm的組蛋白核心和盤繞在核心上的DNA構成。核心由組蛋白H2A、H2B、H3和H4各2分子組成,為八聚體,146 bp長的 DNA以左手螺旋盤繞在組蛋白的核心1.75圈,形成核小體的核心顆粒,各核心顆粒間有一個連接區(qū),約有60 bp雙螺旋DNA和1個分子組蛋白H1構成。平均每個核小體重復單位約占DNA 200 bp。DNA組裝成核小體其長度約縮短7倍。在此基礎上核小體又進一步盤繞折疊,最后形成染色體。

高一生物核酸知識點相關文章:

1.高一生物必修1核酸知識點梳理

2.《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知識點歸納

3.高一生物必修1《核酸》知識點

4.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全

5.高一生物知識點梳理

6.高一生物糖類和脂質知識點總結

7.高一生物必修一《核酸》學案

20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