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有建樹的人,并非具備了比一般人更優(yōu)越的條件,相反,他們要經過更多的磨練,走更艱辛的路。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政治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高中政治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構成它們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貫穿了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要經歷一段逐步完善的過程;直接受生產力所推動的經濟基礎相對于上層建筑來說是易變的,上層建筑相對于經濟基礎是比較穩(wěn)定的,往往落后于經濟基礎的變更。
結果就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既相適合又不相適合的矛盾運動。在兩者基本適合中出現(xiàn)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會制度的范圍內加以調整。當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生產關系已經變成嚴重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時,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要求根本變革的客觀趨勢之間就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與沖突。
在階級社會,這個矛盾表現(xiàn)為代表先進生產關系、反映經濟基礎變革要求的進步階級和代表腐朽生產關系并運用上層建筑的力量阻礙變革的反動階級之間的激烈的階級斗爭。這一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推翻舊政權,根本改變舊上層建筑才能獲得解決。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tài)的依次更替。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同樣適合于社會主義社會。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產生、它們之間矛盾的性質和解決的途徑都具有特殊的性質和特點。
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先于自己的經濟基礎而產生,并成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政治前提。這是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guī)律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一般表現(xiàn)為人民內部的非對抗性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力量進行調整和克服,而不像在私有制社會那樣要根本改變社會制度才能解決。
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前提下,對自己的經濟基礎具有不同于以往社會的巨大反作用。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政治上層建筑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相互作用,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能夠促進它的經濟基礎的迅速發(fā)展,推動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并向共產主義過渡。
二.關系
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思想上層建筑為政治上層建筑提供思想理論根據,政治上層建筑為思想上層建筑的傳播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保證。
政治上層建筑作為思想的“物質附屬物”,是通過人們意識自覺建立的,它一經形成又強烈影響思想上層建筑,要求一定的思想上層建筑與它相適應。
恩格斯指出國家政權是“第一個支配人的意識形態(tài)力量”,“國家一旦成了對社會來說是獨立的力量,馬上就產生了另外的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53頁)。
高中政治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相關文章:
高中政治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上一篇:高中政治上層建筑內容
下一篇:高中政治設問類型主觀題